学苑 | 李宇明,王海兰: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基本语言建设
以下文章来源于语言战略研究 ,作者李宇明,王海兰
2020年第1期
专题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生活
本期嘉宾
李宇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法学、儿童语言学、语言学理论、语言规划等。
王海兰
广州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经济、语言传播与语言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基本语言建设
李宇明1,王海兰2
(1.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 100083;
2.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 / 语言服务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06)
提 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语言文字问题是必须考虑的重要事项之一。首先是语言文字使用问题,需要在城市运作、经济活动、文化生活,以及教育、媒体和政务等领域中处理好普通话、粤方言、英语、葡语及简化汉字、繁体汉字、英文、葡文等多语言多文字的关系,构建湾区的和谐语言生活。其次是语言服务问题,湾区的发展将催生新的语言需求,需要多样化的语言服务,须有强大的语言服务队伍和语言服务的智能化技术方案。第三是语言应急问题,面向各种突发事件,湾区应提升语言应急能力,建立专业化的语言应急队伍,拥有智慧应急的语言 技术装备。第四是语言信息化问题,智慧化湾区建设,需要语言信息化的支撑,需要考虑语言信息化手段如何在 智能语言学习、智慧城市群建设和湾区经济科技发展中的充分运用。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建设;语言服务;语言应急;语言智能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总体要求、空间布局等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提出了五大战略定位:
(1)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3)“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4)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5)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湾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及一些具体目标,都包含着语言文字问题,需要有科学的语言规划作支撑。近年来,学界对湾区的语言服务、语言产业、语言环境建设,湾区语言多样性与经济发展关系等展开了相关研究,如李宇明、李艳(2019),屈哨兵(2019),郭杰(2019),殷俊、徐艺芳(2019)等,并对湾区相关领域的语言生活和语言服务现状开展了调研,如王海兰、何文晓(2019),王海兰、屈哨兵、谭韵华(2019)等,取得了不少成果。
本文先对湾区语言生活现状进行描写,然后从多语言文字使用能力、语言服务能力、语言应急能力、语言信息化等四个方面,来讨论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建设问题。一
大湾区语言生活现状
多语言、多文字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语言特征。了解湾区语言生活现状是开展湾区语言建设的基础。湾区在语言上包含了汉语的普通话和粤方言等多种方言,包含了英语、葡语,在文字上包括简化汉字、繁体汉字、英文、葡文等(李宇明,李艳 2019)。
(一)大湾区各地人口状况与语言使用情况
人口因素和人口事件,例如生育率、死亡率、移民、年龄-性别构成、种族(ethnicity)和人种(race)、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特征,都可能会对语言产生重大影响(李嵬2019)。大湾区的人口发展与语言使用关系密切。
珠三角九市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外来人口的增加,普通话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粤方言在日常仍被广泛使用,客家方言在惠州等地也具有较大影响(王海兰,何文晓 2019)。深圳和东莞外来人口所占比例超过60%,普通话已经成为该地的主要交际语言。东莞市政府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东莞市的流动人口有453.4万人,广东(除东莞市外)、湖南、广西、湖北、四川、河南、江西等7个省(区)在东莞市流动人口达352.3万人。珠三角九市人口及语言使用情况见表1。
香港和澳门历次人口普查情况表明,近20年来,粤方言在香港和澳门日常用语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近九成人的日常用语为粤方言。能够使用普通话的人数不断增长,但是将普通话作为日常用语的人口比例还比较小。这一地区,英语亦有一定比例的人口在使用。
港澳历次人口普查的语言使用情况见表2、表3。
(二)粤港澳大湾区网络空间的语言使用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的语言使用已经成为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湾区多语言多文字 的语言特征也体现在网络空间中。我们对湾区各地共478家重要机构(或活动)的官方网站进行了调查,这些网站涉及政府、高校、企业、医院、文化、旅游、国际会展等不同领域。调查发现,478家官网的首页语言包括中文和英文,中文网页又有简化字版和繁体字版。总体而言,中文居于主导地位,约94.5%的网站首页为中文,约5.4%为英文;中文网页又以简化字为主,繁体字为辅。从区域看,粤港澳三地官网首页都是以中文为主,但港澳网站中约有20%首页为英文,中文网站以繁体字为主(见表4)。所调查的官网共涉及中、英、日、韩/朝、葡、法、俄、德、意、阿、越、泰、西、土、菲、印尼、印地、乌尔都等18种语言文字,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中文、英文、日文、韩/朝文和葡文,其中中文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覆盖率为96.9%,其次是英文,覆盖率为66.5%。
根据所提供的语种数量,网站语言服务可以分为单语、双语和多语3种情况。调查发现,目前湾区官方网站超过一半提供中英两种语言文字,中英双语成为湾区网络空间的主要语言风貌;11.3%的网站提供3种及以上语言,部分网站提供了10种以上语言,多语服务渐成态势。在区域上,香港官网以中英双语为主,双语网站约占77.4%,双语和多语累计约89.3%;澳门官网以多语和双语为 主,分别占51.9% 和40.7%,累计约为92.6% ;珠三角九市官网超过一半为双语,双语和多语累计为66.3%,单语为33.7%(见表5)。
在这一语言状况下,结合湾区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湾区首先须做好语言文字使用、语言服务、 语言应急和语言信息化等 4 个方面的语言建设。
二
语言文字使用能力建设
基于多言多语多文的语言生活现状,湾区建设需要在城市运行、经济活动、文化生活,以及政务、媒体、教育等领域,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中处理好普通话、粤方言、英语、葡语和简化汉字、繁体汉字、英文、葡文等多语言多文字的关系,发展多语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城市运行,如公共领域的语言景观建设,交通、气候、治安等公共信息的发布等,涉及语言文字的选用问题。经济活动中,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诸环节都伴随着语言文字,语言产业的生产对象就是语言文字产品。文化生活与语言生活密切相关。文化建设是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对文化的语言表述、出版物的语言选择、文化场馆的语言标识、文字介绍、语音讲解等。同时,还要处理好政务领域、媒体领域、教育领域等重要领域的语言文字问题。
第一,解决好主要交际语言的问题。
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区域的不同,湾区包含了 3 个“交际圈”:(1)湾区内部交际圈;(2)湾区与 中国其他区域交际圈;(3)湾区与国际社会交际圈。无论哪个交际圈都涉及多语言多文字,湾区语言 建设首先要解决主要交际语言问题。从湾区的发展定位来看,湾区的主要交际语言应当是普通话,湾 区内交际辅助以粤方言,对香港和湾区与国际社会的交际辅之以英语。在这方面可参考深圳的做法。
第二,树立语言资源理念。
湾区每一种语言(方言)都应该得到科学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语言资源理念下的“语言”, 并不只是个“符号系统”,而更是个“知识系统”,语言保护不只是记录、保护语言符号,而是记录、 保护人类的语言知识体系(李宇明2019a)。保护湾区的各种语言资源,如粤方言、客家话、潮汕话、 疍家话、葡语(包括土生葡语)等,是对湾区知识体系、文化基因和发展历史的保存,对于塑造湾区 人文精神非常重要。要充分肯定和发挥粤方言等汉语方言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功能以及维系港澳台同 胞和海外华人民族认同的纽带作用(李宇明,李艳2019),要激发各种语言、方言的经济活力,通过 产品化、技术化等方式推动各种语言资源进入社会大生产系统,释放经济能量。
第三,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是我国语言规划的基本理念和出发点。当前,中国的各项改革都进入“深水期”,语言矛盾易于由少增多、由隐转显、由缓变锐,许多社会矛盾也可能用语言矛盾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中国可能已经进入了语言矛盾容易激化、甚至容易形成语言冲突的时期(李宇明 2014)。湾区拥有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源,但也存在着或显或隐、或锐或缓的多种语言矛盾,甚至可能发展为语言冲突。2010 年广州的“撑粤语事件”,香港的教育局“识简能力”事件,TVB“简体字字幕”事件,香 港浸会大学的“普通话风波”等(参见屈哨兵2011 ;谢俊英2017),都是湾区语言矛盾的表现。语言矛盾与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处理不好便会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处理好多语言多文字使用问 题,不仅关系到湾区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湾区的和谐稳定乃至国家的安全与统一。
三
语言服务能力建设
湾区的建设和发展必然会催生很多新的语言需求,拉动语言消费,这需要政府、企业、教育部门 等多元主体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服务。湾区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语言服务可能会涉及200种语言或方言,必须有强大的语言服务队伍和语言服务的智能化技术方案,建立包括语言能力提升、语言规划、语言环境、语言应用和语言技术等内容于一体的语言服务体系。
第一,语言能力提升服务。
湾区建设需要全面提升湾区语言能力。湾区各主体包括个体、政府、企业、媒体、教育机构、医院等都需提升语言能力,所需提升的语言能力是综合性的,应该包括多语种能力、对语言技术的运用能力、岗位语言能力等。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沟通交流类技能和数字技能是湾区需求增 速最快的两种人才技能。这两项技能都与语言能力有关。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的英语能力整体不足,或成为阻碍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梁海明2019)。《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是关于全球各个 国家/ 地区的英语熟练度发展及排名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将英语熟练度划分为极高水平、高水平、中等水平、低水平、极低水等5个层次,2011 年以来共发布了9版报告。历年的报告显示,香港的英语 熟练度一直处于中等水平行列,但排名有下降趋势;澳门2016年和2017年处于低水平行列,2018 年和 2019 年处于中等水平;中国内地 2011~2018 年处于低水平行列,2019 年升入中等水平。内地和港 澳三地历年的英语熟练度及在全球的排名情况,分别如表6 和表7 所示。2019 年的报告还显示,广州英语熟练度为52.42分,深圳为52.32分,都属于低水平熟练度,低于位于中等水平的北京(55.68分)、 上海(56.64 分)、天津(54.99 分)和成都(54.99 分)。湾区要建设成为世界级一流湾区和国际科技 创新中心,英语水平亟待提升。
提升湾区居民语言能力,需要培育和拥有湾区建设所需要的多语智慧人群。(1)树立语言意识, 从社会、文化、经济、教育、科技等多个维度认识语言对湾区建设的重要性。(2)完善和发展各学龄段的语言教育规划,大力推动多语教育,特别是普通话教育和外语教育,建立语言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3)大力培养“语言+ 专业”和“专业+ 语言”的复合型语言人才。(4)大力发展语言培训、语言测试、语言出版等与语言能力提升密切相关的语言产业。这些都需要各类语言服务的支撑。
第二,语言规划服务。
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微观主体、城市、湾区3个层面都会产生语言规划需求,需要 提供专业化的语言规划服务。
1.微观主体的语言规划服务。包括家庭语言规划服务、企业语言规划服务和政府机关语言规划服 务等。随着湾区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移民家庭、湾区二代家庭,包括土生土长的湾区家庭。在湾区建设背景下,可能都需要对家庭使用语言、孩子语言教育等进行规划。企业在工作语言、协议文本语言、产品说明语言和广告语言等的选用和规范使用方面需要专业化的指导。政府机关的内部语 言运行、政策制定、与社会的话语沟通,更是需要进行语言规划。
2.城市语言规划服务。“9+2”各城市在《规划纲要》确立的空间布局下,围绕本区域的发展定位做出适切的语言规划,以及城市不同领域的语言规划,需要专业的城市语言规划服务予以支持。
3.湾区语言规划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城市群,打破城市间的空间限制,实现整 体化协同发展。因此需要在城市语言规划基础上有湾区的整体语言规划。这个语言规划可能是分领域 的,如湾区媒体领域的语言规划、教育领域的语言规划、政务领域的语言规划等。制定专门的湾区语 言规划,为湾区语言规划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十分重要。
第三,语言环境服务。
语言环境,也是一种投资环境。建立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支 撑,这些发展定位要求湾区要加强多语环境建设,提升语言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吸引外商投资,增强 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语言环境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包括现实世界中的环境,也包括虚拟空间的环境。大体有这几个方面:
1. 公共领域的双语 / 多语景观和多语设施,如路标路牌、广告牌等。
2. 语言使用环境,如购物、工作、政府部门办事等不同场域中的多语使用环境。
3. 电信通讯和媒体领域中的语言环境,如各类应急、便民电话、企业客服电话的接线员是否具备 多语能力,能否提供多语种的广播电视节目和报刊等。
4. 网络空间的语言环境,如门户网站、电商平台、微信微博、各类小程序的多语建设等。
目前湾区政府、企业等组织机构的官方网站普遍实现了中英双语种。广州举办的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和铝门窗幕墙新产品博览会,深圳举办的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博览会,其官方网站用于信息发布的语言 文字超过10 种,体现了对多语服务的追求。(王海兰,刘灵锋,揭晨2020)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 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等 11 个政府门户网站都有中英两种语言文字,中文版基本都有简化汉字版和繁体汉字版,但英文网站在 内容建设和更新方面还有待改善(王海兰,屈哨兵,谭韵华 2019)。
第四,语言应用及语言技术服务。
湾区的建设将推动湾区内部和湾区与外界在人员、商品、信息等方面的流通,改变现有语言格局,带来对语言应用服务的需求,如语言翻译、企业及产品命名、语言咨询等。
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会涉及上百种语言,需要智能化技术方案的支持。包括机器翻译、语音 识别、语言智能测评、语言信息处理、语言软件开发和语言情报分析等。
四
语言应急能力建设
湾区的语言文字建设还应处理好自然灾害、紧急治安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语言应急问题。比如在 台风、海啸、泥石流、地震、火灾、抢劫、恐怖袭击等情况下,利用何种语言及语言技术来及时发布 信息,得体地组织救灾,果断制止抢劫、恐怖行为等。建立湾区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协调和处理能力是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这在《规划纲要》中已得到充分体现。
《规划纲要》至少提到了5个方面的安全和应急防御问题。(1)网络安全。提出要“建立健全网 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机制,加强实时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工作,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 体系”。(2)水资源安全。提出“要加强珠江河口水文水资源监测,共同建设灾害监测预警、联防联 控和应急调度系统,提高防洪防潮减灾应急能力”。(3)食品安全。提出“加强粤港澳食品安全合作,提升区域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案件查处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联动机制,建 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信息发布制度”。(4)健康湾区建设中的应急问题。提出“完善紧急医疗救援 联动机制”。(5)社会治理中的应急机制。提出“建立社会治安治理联动机制,强化矛盾纠纷排查预 警和案件应急处置合作,联合打击偷渡行为,更大力度打击跨境犯罪活动,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 全威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协调平台,联合制定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合作能力。”这5个方面都包含有语言应急的问题。
人类活动需要语言来沟通和组织,语言的作用在于实现“通事”与“通心”,这在突发事件处置 中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建设仍是语言文字事业的突出短板,亟待提升(方 寅 2018)。处理好湾区应急问题,确保湾区安全,需要建立湾区语言应急体系,提升湾区的语言应急能力。
第一,建立湾区语言应急机制。
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等诸环节都应有相应的语言应急方案。在预防方面,要编制多语种应急科普读物和应急指南,在公共场合设置多语应急标识,建立湾区 应急术语及其翻译规范标准等。在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方面,要通过官方网站、手机短信、官方微博 等多种平台,采用普通话、英语等多种语言进行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从目前来看,湾区在突发应急事 件多语信息披露方面还有待加强。例如,在2018 年 9 月 15 日超强台风“山竹”登陆粤港澳大湾区当天,只有香港、澳门、深圳和东莞4 个政府网站的英文版网页登出了关于台风的预警信息(王海兰, 屈哨兵,谭韵华2019)。救援人员和语言人才应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语言能力,如能与灾民进行无障 碍交流,得体组织救灾,能识别犯罪分子、恐怖分子的语言,果断制止犯罪和恐怖行为等。在善后恢 复方面,要为灾民灾后心理重建提供恰当的语言援助和语言安抚。
第二,建立一支语言应急队伍。
语言应急队伍成员至少应掌握普通话、英语、粤方言等多种语言(方言),掌握基本的应急知识、 语言技巧和语言信息技术。具体说,有3 方面的人员:(1)消防员、警察、医疗人员、社会应急服务 人员等专业救灾、应急处理人员。他们属于“专业技能+ 语言”型人才,可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应急 语言培训,帮助其更好处理应急事务。(2)专门的语言应急人员。他们属于“专业语言+ 技能”型人 才,应具备专业的语言应急能力,不过也应适当掌握些应急技能。(3)语言应急服务志愿者。语言应 急人员都需要进行语言技能的培养培训培育。建立湾区语言人才信息库,广泛采集能参与突发事件的 语言应急人才信息。
第三,为智慧应急提供语言技术支持。
智慧应急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有线网络以及各类应急救援技术等,为应急指挥救援 提供完善的决策信息、良好的通信保障以及强有力的执行手段,实现应急预警、应急指挥救援等方面的智慧化管理。智慧应急需要一系列语言技术的支持,如机器翻译、语义分析、语言信息处理和数据挖掘等。
第四,制定语言应急规范。
应急都是发生在时间紧、情势急、人不冷静的情况下,因此应急须有规范,须有预案。需要哪些 规范和预案,是需要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完善起来。比如可以考虑制定用于发布 灾难等紧急信息的“简易普通话”。湾区的语言较为复杂,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实验表明人在紧张状态下语言能力急剧下降。发布灾难等紧急信息时应当使用一种简化的语言,词语通俗,语法简易,方便理解。日本已经研制了“简易日语”来用于灾情预报等,效果良好。我国也应研制、使用“简易中文”。
五
语言信息化建设
智慧化湾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必然选择。所谓智慧城市(群)的核心是实现“跨界关联”, 信息和资源跨界共享。这里的“界”有语言之界、文化之界、地域之界、领域之界和税务规则之界等等。在运用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智慧城市群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5G时代,需要充分运用语 言信息化手段,发展和运用语言智能,利用语言智能来集成信息、发布信息、共享信息、保证信息安全等。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的关键是要有法律做保证,尽快制定关于信息共享的相关法律;要以规则 做基础,制定跨界关联的相关规则,包括湾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等;湾区各主体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和服务态度,其中语言服务意识和态度非常重要。
人类已经进入人与机器共处的时代(李宇明 2017),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语言智能的发 展,智能化机器在很多领域已得到广泛使用,成为人类的好助手,可以用来推动湾区生活的智慧化。例如,在湾区博物馆中,一半以上的博物馆已经配置了自助讲解服务;将近80% 的企业客服电话配 备了人工智能电话。腾讯公司2019年3月 3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生活圈》显示:广东省内高 速公务收费站微信支付覆盖率达到70%,2400 条高速公路收费车道支持微信支付,MTC 扫码支付和 车牌无感支付,并且已经实现了ETC 无感支付的推行。广深两市公交线路和地铁闸机微信支付覆盖率 达到100%,深圳通+、羊城通乘车码、广州地铁乘车码、腾讯乘车码等各类乘车码类小程序,广东 全省累计服务用户数达4000万。跨境通行水陆路路通,港珠澳大桥收费站已支持微信支付过桥,跨境巴士实现智慧票务,广深港高铁已开通支持微信支付,广州、深圳、珠海的客运码头均已支持微信 支付购票,深圳五大陆路口岸均已覆盖微信无感支付。以智慧出行和消费为代表的智慧生活圈在粤港 澳大湾区初步成型。
建设智慧湾区,建成智慧城市群,还需要研发和普及语言信息化技术,使其在智能学习、湾区智慧治理和经济、科技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推动智能语言学习。
湾区建设需要多言多语人才的支撑,提升湾区居民语言能力需要借助语言智能技术。如普通话学 习和测评技术、中英文作文智能批改技术等,要开发中文、英语、方言等多语种语言学习软件,建立 语言学习网络平台等。
第二,助力智慧城市群建设,推动跨界关联。
《规划纲要》提出要将湾区建成“智慧城市群”,具体内容包括“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和珠 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粤港澳智慧城市合作”“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感知 网络以及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区”等。智慧城市群建设需要利用语言智能来集成信息、发布信息、共享信息、保证信息安全等。《规划纲要》提到,“推进电子签名证书互认工作,推广电子签名互认证书在公 共服务、金融、商贸等领域应用。共同推动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这需要语言识别技术等语 言信息化手段的支持。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和智慧社区等智慧城市的几个主要领域也离不 开语言技术。例如,智慧市政的政务智能问答、政务公开、政务呼叫中心,智慧交通中的导航系统、定位系统、电子付费、交通信息智能发布,智慧医疗中的网络预约、电子病历信息存储等都涉及语言 信息化手段运用问题。
推动智慧城市群建设,除了充分运用现有语言信息化手段外,还应加快机器翻译、多语言识别、 多语种智能服务等语言信息化的发展,提升语言智能化水平。例如目前大部分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了 “政务机器人”,市民可以与机器人24 小时实时问答,但政务机器人只能识别中文,同时还存在“答非所问”的情况(王海兰,屈哨兵,谭韵华2019)。企业智能电话约61% 的只提供普通话一种语言, 能提供英语的约为36%,双语和多语能力有待提升(王海兰,胡嘉仪,赵一忆2020),同时不懂得人 类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其服务常常引发客户的不满(李宇明 2019b)。
第三,促进湾区经济和科技发展。
《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 系,科技产业被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一代通信技术、 5G 和移动互联网、智能机器人、3D 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技术。大湾区现有超 过 4 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汇聚了腾讯、科大讯飞、华为等与语言技术高度相关的著名企业,这有助于 推动大湾区语言智能的研发、应用与推广。
六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提出以来,我国语言学界围绕大湾区语言文字问题积极进行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产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例如,2019年3月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在珠海横琴主办了“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文化学术沙龙”;5月出版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9)》收录了粤港澳大湾区政 府门户网站的语言服务文章;8月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9 年度项目指南中将“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状况及规划研究”列为重大项目选题;10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开设了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文化展”,第五届中国语言产业论坛暨第四届语言服务高级论坛设置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语言政策研究”议题;10月底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文化研究新视角学术研讨会”;《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6期刊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专题文章;广州大学屈哨兵教授领导的团队正在组织研制《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等。这体现了我国语言学者关注社会发展中的语言问题、主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探讨湾区的语言文字问题,需要对湾区的语言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并运用语言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人工智能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制定湾区语言规划以及湾区各领域语言规划。期待更多学者能加入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文字问题研究,为建设和谐的湾区语言生活贡献力量。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吧
拓展阅读
推荐 | 李宇明:《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科学记录儿童语言发展习得的第一手资料推荐 | 李宇明:华人智慧 华人情怀——序《全球华语大词典》推荐 | 李宇明:中国语言文字事业70年——序《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9)》推荐 | 李宇明:学术须回应社会之重大关切——序屈哨兵等《语言服务引论》声音 | 李宇明、王春辉:为抗疫救灾架起语言之桥声音 | 李宇明:中文怎样才能成为世界通用第二语言声音 | 李宇明:语言学的问题意识、话语转向及学科问题学苑 | 李宇明:中国语言资源的理念与实践声音 | 李宇明:立足语言生活解决时代需求
欣赏 | 诗情画意里:李宇明教授2018诗作自选集《戊戌浅唱》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
学术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共进
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
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
欢迎加入
在【语言服务】公众号对话框
回复“资源共享”
获取进群方式
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投稿交流、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欢迎后台留言